The Beijinger Interview

2010 年 09月 16 日 / The Beijinger

Split Works的常务董事,“音乐品牌推广的宗师”Archie Hamilton接受the Beijinger的采访。

全文请看这里

以下是完整文章的中文翻译,欢迎阅读

音乐品牌推广的宗师——来自Split Works/Splatter的Archie Hamilton

Archie Hamilton站在中国音乐市场推广,音乐节策划和青年市场的最前沿阵地。自从2005年在中国定居,他的公司Split Works已经为诸如Sonic Youth,Faithless和其他许多乐队安排了中国巡演。直到最近,Split Works着手为最尖端的品牌进行推广工作(包括Converse,Apple和Bacardi),大部分是围绕着音乐市场而展开。日程表上令人振奋的演出活动,新的子公司Splatter开始为商业品牌进行推广服务——在这个时刻,我们与Archie进行了一次对话。

这段时间你为了新公司Splatter一直很忙,忙碌的重心有什么不一样? Splatter主要的服务领域是什么?

是这样的,我们自从2006年与Bacardi合作年度活动后就一直围绕着品牌开展工作。但我们发现,很多品牌仍然相信——暂且不管对与错——传统的音乐市场和电视占据着市场的大部分资源。我们所做的是扮演沟通娱乐行业和社会媒体资源的角色。

我们定义自己为社会资源的“混血儿”——部分来自咨询代理,部分来自演出推广,部分来自品牌代理,多重的分工只能是使人们困惑于我们到底擅长的是哪方面事务。当你为品牌服务的时候,他们希望自己的品牌利益是你的首要考虑对象。当你与音乐艺人合作的时候,他们希望你首先开展的是他们的音乐事业。因此,我们萌生了有针对性的分别服务于两个领域的想法,并且付诸实行。

为品牌服务对于你的工作内容有什么巨大的改变吗?  你怎么为品牌制定适合的策略?

是的,回到2006至2007年,这在当时的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突破。当我们第一次举办十跃音乐节时,同时也是第一次,“爱噪音”公路巡演如分水岭般对品牌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爱噪音”提供给了品牌审视自身经验运用的方式和尝试不同社会资源的思考空间。这是发现和等待的双重考验。从传统的媒体资源如广播,平面广告等中突破出来是一个巨大的飞跃。现在,仅仅几年过后,我想这已经成为了新标准。绝大多数一线品牌已经扩展到了线上推广。

我对于某些品牌,比如Converse,有着无比的敬意。他们当时没有犹豫果断的接受了新尝试。像这样的品牌计划通常会有大笔的资金注入。虽然运行过程中一切正常但这同时也是我的挑战:去说服品牌管理者和他们各自的代理商们接受来自于新服务的冒险。

我参考了很多这个领域的案例情况,它们都做得极为模式化。基本上,一个明星形象代言地下广告,换一个姿势一套衣服就可以完成一套所谓的品牌推广,乏味至极。当你看到更多的品牌形象代言人都在用相似的方式为品牌造势时,只会让人感到他们的做作,毫无生命力可言。

你们开发的这个用于评测音乐流行指数的工具——band love,能大概介绍下吗?

好的。三年前在上海我有过一次惨痛的经验,为了把一支曾经的英伦和欧洲大牌乐队带到中国,我几乎损失了一大笔资金。当他们到达中国进行宣传的时候,我们意识到他们只有5名歌迷,我们花巨资却只满足了5名歌迷。这种得不偿失的做法使我开始转身反省,我必须更好的了解大部分歌迷最希望看到的是谁。

因此,我们开发了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根据60个不同的相关度量法进行综合运算并最终得出一个数值。这个数值与其他的相关数值进行分析比较,就能告诉我们这个艺人的真实受欢迎程度。它的运用依靠经验和敏锐的直觉,但根据演出出票的结果,它维持着低于10%的失败几率。在这儿没有所谓的唱片销量,电台点播率作为我们推广演出的硬指标,我们所估测的一切都是处于未知的状态中。

就这样,我们做了三年,完成了大概900支乐队的评测。自从这以后我还没有做过赔本的演出活动。

这样说来,band love能告诉我们现在应该留意什么乐队吗?

有一支日本艺术摇滚乐队叫World’s End Girlfriend。他们的音乐很棒,用悲伤的旋律化摇滚诗篇来抒发自己的情绪。

同时我很期待The Cave Singers的中国演出之行。我在South by Southwest见到他们,他们是那一周我最喜爱的乐队。这是一支真正优秀的现场演出乐队。

《觉》音乐+艺术将在2011年第三次亮相公众;而在它之前的是2007年的十跃音乐节。是什么促使了你们决定从大型户外音乐节向为期十天的音乐艺术综合性文化节转变?

我个人来说,一切发生在那天:我站在中山公园(上海)和许多人一起分享美丽的阳光,音乐;同时我的脑海里闪过很多想法。我为每人支付了将近50美元来举办这场活动,这简直是可笑! 我突然意识到这点。在我刚来中国决定要做的所有事情中,有一件就是不能做低于标准的活动。我参加了中国的许多音乐节,每次总是很失望的看到音乐本身不能成为音乐节的中心。我认为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有(a)活动质量低于预期水平(b)演出的艺人缺乏真正的舞台经验。因此,2007年的十跃,我时刻铭记这两条原则,要拥有顶尖的策划制作和邀请富于经验的乐队艺人,知道怎么在1万5千人的户外场地上做到最好的表演。

当然,如果你真的要这么做就意味着必须要求人们支付50-100美元的费用,这样才不至于完全破产(我们第一年几乎破产了)。选择是简单的:是应该提高票价带来更大牌更多中国人知道的乐队,还是应该降低活动的标准配合市场需求,或者是彻底改变计划?

在北京和上海做一个城市文化艺术节,我们喜欢这个想法。《觉》一直在成长,今年的参与规模是去年的六至七倍。我们现在手上有了几乎明年半年的演出预定表,还有一些额外的有趣的惊喜。人们会在明年三月的这两周越来越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其中,北京和上海的音乐艺术氛围将彻底被点燃。

北京和上海的音乐演出市场有什么区别?

我认为上海更乐于接纳那些潮流中的音乐艺人,新鲜当红的,赶时髦的乐队通常在这里有很好的接受度。北京则更为关注音乐本身而非音乐人的市场定位。同时,讽刺点来说就是北京的生活刺激度没有上海高,人们关注于学校事业,不刻意追求生活享受。北京人生活的更放松。

来这里演出的乐队必须避免谈论敏感话题吗? 否则像Bjork那样,在2008上海演唱会上大喊自己的政治口号?

当然,我们总是这样做的。Sonic Youth在Bjork之前在北京和上海都有演出,而且这是一支富于争议性的乐队。因此,向乐队解释中国音乐演出市场的现状是极为重要的。必须让他们知道,在公共场合对敏感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会导致对音乐演出市场造成恶劣的影响,甚至是难以消减的长期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会很小心的选择艺人并且在他们到来之前告诉他们这里的现状。

除了Sonic Youth,你们还带来了Faithless,Maximo Park,还有the Go! Team。如果你能选择任何乐队艺人,你最想带谁来中国?

这个名单将有一千公里那么长。如果说是现在的,我会选择一些英国的乐队像Florence和the Machine,The XX。Arcade Fire在这里将会大受欢迎。

什么原因促使你决定2005年的时候搬来这里? 又是什么原因让你一直从事现在的行业呢?

我有种强烈的感觉,西方的资源被挖掘光了。我在音乐工业领域已经工作了超过15年,完全深入的渗透了这个行业,在西方我已经感觉到了某种极限。音乐演出氛围几乎覆盖了每条大街。对于我来说,到一个新的地方尝试新事物接受挑战是我愿意做的事情。

在武汉,天津和北京我看到了在这些城市表面下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看到这些人为眼前舞台上的身影而疯狂。这另我感到非常的振奋和满足,我实在想象不出自己还能身处何方。

Powered by themekiller.com